从建院学子到物联网教育专家,孙方刚: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今天
发布者: 零点工作室
发布时间: 2022-01-11
浏览次数: 10


发布时间:2019-11-07 10:14:14 阅读量:140

1997年,孙方刚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考入建院电算97-1班。从小生活在靠海的农村,父亲早逝,姊妹多,家境较清贫,入学前他从来没有听说过计算机,更没有见过,但他生性开朗阳光又懂事,学习努力也很有主见,高考填报志愿时,看到宣传册上描绘的电子计算机应用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就业前景,便独立做主,毅然填报。

  


建院四年,孙方刚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上佳表现,每年都获得奖学金,先后被推选为班长和两届校学生会主席,在校期间,他不仅多次获得学校和徐州市多项嘉奖,还被评选为江苏省优秀共青团员、江苏省优秀学生干部等。


2001年,孙方刚建院毕业,在徐州从事6年的教育工作后,为开阔眼界、寻求个人更大的发展空间,2006年他到了北京,并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在此期间,他偶尔接触到了“物联网”这个在当时还是比较陌生的词汇和领域,凭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前瞻性的眼光,他关注到了物联网未来大发展的趋势,于是,便自己通过研究学习,坚实的计算机应用和网络专业知识,让他迅速成为物联网的先行者。

  


如今,作为北京感知世界(北京)物联网技术研究院院长和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的孙方刚,不仅赶上了物联网这个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还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这个八零后的建院学子,曾多次主持参与智慧城市规划、物联网行业应用标准起草,出版过《物联网工程导论》等教材。

回忆建院,这里是我半个家


回忆建院时光,孙方刚每一句表达都是切切于心:“我至今深深怀念和感谢学生会友善可爱的兄弟姐妹们,记忆中温馨的片断是我大学生活中最美好的剪影。我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和他们一起度过的。也难忘和同学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四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携手走过,大家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而说到建院对自己人生和职业生涯的影响,孙方刚则是充满激情:

“在建院,我得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人生经验,所碰到的每一位老师、参与的每个活动都让我受益匪浅。每每回忆起母校,我都会很感动,真的,那是种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愫。
当年,我们的计算机软件专业课刘昊老师,也是我们的班主任,不但人好,对学生也是极度的信任,他那种‘信任型’的放任,让我们更自觉地管理自己,各方面表现也更优秀;还有我们的微机原理专业课李冬老师,他也曾做过我们的班主任,这是位专业水平很高的‘严苛型’老师,对我们学生学业上帮助很大。
其实,他们已不仅仅是专业课的老师,更是我人生职业发展的导师。建院四年,也是我成长路上关键的四年,母校赋予的三观意识,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有了全新的定位;老师教授的专业课知识,让我有了用知识应用社会的自我体验;母校的教育和老师的影响,让我懂得了在职场多务实、少虚幻;而学生会的历练,让我学会做事不逃避、不退缩、做人心态积极、成事目标笃定。可以说,是母校,影响了我的一生,没有母校,就没有今天的我。”

  


毕业近二十年来,由于一直从事前沿科技和人才培养工作,孙方刚异常繁忙,日程也是排得满满当当,但他一直和母校及老师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每年他都会抽时间回母校,也会邀请建院的老师到他工作的地方参访。而他与同学们也保持联系,经常聚会,他们电算97-1班毕业十周年纪念活动,也是回母校举办的。他说:“虽然我现在已经离开了学校,但我仍认为建院是我的半个家,因为这里不仅珍藏着我的青春岁月,还用时光雕刻着师生、同学、朋友们的情谊以及彼此成长的美好瞬间。母校,是我这辈子要一次又一次回望、回来的地方。”

  


寄语学弟学妹:

希望学弟学妹们在校期间能够静下心来学习、在学校组织的活动中沉下心来历练,否则,走向社会后才华是撑不起你的野心的;还有,梦想,不是浮躁,而是沉淀和积累;希望学弟学妹永远记住:社会不是你的家,也没人会像亲人一样惯着你!

寄语母校:  

  

祝母校越办越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之才!